聚焦|中国版“星链”首批卫星成功上天
8月6日14时42分,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,成功将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,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,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。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30次飞行。
低轨卫星是指在距离地球表面约160公里到2000公里之间轨道上运行的卫星。这些卫星因其较低的轨道高度,具有传输时延小、链路损耗低等特点,非常适合发展卫星互联网业务。千帆星座将采用多层多轨道,分阶段实施的星座设计。
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陆犇:现在规划了两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是1296颗星,它可以具备一个全球互联的能力,可以完成全球的一个完整的覆盖,可以提供全方位、多样化的商业服务。再往后,我们会把卫星建设的高度从现在第一阶段的1000多公里降到300、500公里,那么离地球表面更近,具备了提供手机直连、宽窄带物联网更高级的应用,我们在不同的轨道高度会发展更丰富的一些低轨卫星互联网的业务。
按照规划,到2030年底,“千帆星座”最终将打造超过1万颗的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组网。那么为什么要在低轨上打造如此大规模的卫星星座呢?
“千帆星座”副总指挥 朱晓铖:通信的速率、卫星的功耗跟距离之间有一个平方关系,距离越远对应的速率就越低。如果我们在更高的轨道上,比如说在地球同步轨道36000公里的轨道高度上,虽然可以通过三颗卫星就实现全球覆盖的能力,但是这个条件下它的通信速率就会非常低。大数据的传输一定要有一个低轨的宽带通信网络系统。根据轨道的覆盖设计需求,我们分析下来,1.4万颗卫星差不多能够覆盖我们大部分人类生活区域所需的情况。
据了解,目前传统的陆地移动通信服务仅覆盖了不足6%的地表面积,受固有特性限制,要实现陆地基站全面铺设成本过高,短期范围内基本只能保障城市覆盖,而低轨卫星星座可全球覆盖,实现对偏远区域、海洋等的网络补充。
“千帆星座”副总指挥 朱晓铖:它其实是地面互联网的一个拓展和延伸,在未来,我们能够去到更远的地方,也能够在比如地质灾害、紧急危险的时候,及时连到互联网。我们将来通信系统的速率越来越高,通信覆盖的用户数会越来越多,将来可能实现万物互联这样一个新的时代。
千帆极轨01组卫星首次实现了我国平板式卫星一箭18星的堆叠发射。按照规划,2025年,“千帆星座”将完成一期648颗卫星的部署,初步构建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系统。要在短时间研发出数量如此庞大的卫星,是如何做到呢?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自主研发建成了智能化的生产线,实现了卫星“批量化”生产。
“千帆星座”总设计师 曹彩霞:相较于传统卫星,它的研制周期、发射周期都非常快。
智能化生产线 实现卫星批量化生产
“千帆星座”总设计师 曹彩霞:我们就考虑目前这种快速研制,包括现在平板卫星这种堆叠发射,从结构设计到单机的设计,采用了全数字化的方法;在生产环节,我们也采用数字化自动化测试的方法,单机过来以后,整星进入一个脉动产线,相当于是数字化方法控制的,这样研制效率就提高非常多。
据介绍,目前该生产线已具备年产300颗以上卫星的能力,未来将可支持1箭36星发射,满足更大规模星座快速组网密集发射的需求。
【卫星互联网】有田电源解决方案
卫星中装载的各种有效载荷在逐步向低功耗、高质量和小体积的方向发展, 有效载荷对电源转换有着高要求,须满足5~10年的低轨卫星寿命。
【卫星互联网】有田电源解决方案更多详情……
—— 结束——